留守的孩子已长大成为母亲,宁喝西北风也不让下一代留守,她能做到吗?| 流动的教育
一个女孩子,生于农村。
父母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,外出打工,留下她在老家留守长大。
长到花季年华,读完中专,跟着父辈的脚步进城打工。
勤劳、肯干,觉得靠双手也能挣上好日子。
很快,到了二十几岁的适婚年龄,和老乡结婚了。
还没晃过神,有了小孩。
你看,一个女孩子长长的二十几年人生,用一小段文字,就平淡地叙述完了。
一个女孩子,开启了当妈妈的人生。
我的女儿,要过和我一样的童年吗?
不要,我希望陪着她长大、我希望我们是朋友、我希望我们无话不谈;我希望我没有体会过的,她能拥有。
作为妈妈,这样的期望好像并不过分。
那给妈妈这个身份再加一个“北漂”形容词的话,会有不同吗?
没有北京户籍,难以进入公办幼托机构,民办幼托机构又学位稀缺、学费高昂;“北漂” 妈妈原本的工作也没有社保,遑论能够保证其在产假后重返岗位;且在一个性别平等意识与社会家庭支持体系尚未健全的社会,“平衡”事业与家庭,对于任何一位妈妈都不容易。
作为曾是留守儿童的“北漂”妈妈,或许她们给孩子足够陪伴的愿望更强烈,但她们得到的社会支持却更有限。
北漂妈妈如果想陪在幼小的孩子身边,甚至没有“资格”考虑:我要不要放弃工作;难以负担起祖辈一起来北京的生活成本,她们只能自己成为全职妈妈。她们还有一种选择,那就是夫妻分离,丈夫留在城市工作,妻子独自退回老家带孩子。要和孩子在一起,如果不和丈夫一起北漂做全职妈妈,丈夫还是孩子,妈妈们得选一个。
如果拿出魄力说“我就算穷得喝西北风也要一家人在一起”,则要面临选择后的种种压力。更高的生活成本和经济压力,妈妈在家庭内付出的繁重家务与情感劳动,又很难转换成货币价值、被社会认可;而这不仅会让北漂妈妈觉得自己不工作不挣钱,还会让她们觉得是自己的选择增加了爸爸的负担,从而更加底气不足、自卑、愧疚。
在育儿过程中,她们会经历所有全职妈妈遇到的困难和挑战;而等孩子长到上学年龄,她们将又一次面临“选择”。
是让孩子去北京的民办打工子女学校(但无法在北京参加中高考升学),还是送孩子返回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,还是夫妻一方带孩子回去陪读,或者是全家一起回老家或去到另一所城市?
无论哪种选择,妈妈们都将承受更多。
在中产阶层的性别平等倡导者谈职业规划、谈经济独立、谈不婚不育的自由时(这些也是我们应当争取的),这些曾作为留守儿童的打工女性,仅仅是想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长大,就要拼尽全力。
这些勇敢的妈妈们,她们自己就是亲历者,自我经历过留守的伤害;她们宁愿付出“高昂”的生活成本,让孩子成为“流动儿童”,也要选择与孩子在一起,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同时拥有父母的爱;她们的困境很少被看见,目前除了一些公益机构在运营面向全职妈妈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,她们很少得到系统性的支持。而未来等待她们的,孩子升学问题,是需要反复面临的考验。
流动和留守是同一个社会问题的两面;只有流动人口子女能在居住地城市享有公平、优质、适宜的教育,才有机会安全、健康地成长,才能真正从根源上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。
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发展,关乎所有人的未来。
本期节目为腾讯新闻联合新公民计划推出春节特别节目《流动的教育》五集系列视频第二集《全职妈妈在北漂》(本期节目由活力未来协助拍摄),逢单日更新。欢迎上腾讯新闻搜索“流动的教育”,关注和参与话题互动,分享您的观点和故事。
关注流动人口(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,2021年全国流动人口为38467万人,分别比2020年增加885万人)子女教育中的种种难点,让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困境被更多人看见。
我们期待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,更多的流动儿童能在城市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,不因教育被迫分离,让更多流动人口家庭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下过上完整的家庭生活。
推荐阅读:
他们是外卖员、快递员、家政工,但他们的孩子在城市找不到一张课桌 | 岳毅桦 一席第801位讲者
联系我们
微博:@新公民计划
豆瓣:@新公民计划
微信:小新(xingongmin2007)
加入新公民计划,共同守护流动的希望
👇戳阅读原文。和我们一起为流动人口子女一起努力